Skip to content

February 2021

转专业申请CS PhD经验

我是大数据学院的前几届学生之一,进入大数据学院的前两年是在管院度过的。2020fall因为疫情defer之后,继续申请2021fall,现在已经决定去Duke读CS PhD。 我经历了两轮申请,第一轮找了中介,第二轮DIY,也和不少申请/在读的同学聊过,最后发现申请学校这个东西大家都是在小马过河、盲人摸象,即使是中介咨询师or学长学姐这些过来人也很难给你提供完整的信息,所以申请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policy。举个例子,有个学霸学姐曾经告诉我申请博士绩点至少要3.7+,但是我绩点没有3.7也申请到了。可能对于学霸学姐来说,刷绩点很容易,她也确实因为高绩点申到了很好的学校;但是对于我来说,把时间花在刷绩点上不如去做科研。同时,她申的是数学,我申了CS,数学统计类PhD可能会更看重GPA。再举个例子,中介和我说暑研很重要,决定了申请结果;而院里的老师说,统计学的暑研很难做出什么东西,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学习基础知识上。后来我发现,这两个说法其实都是对的。暑研如果只做2个月确实很难做出什么东西,对申请帮助不是很大。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很多同学大四上会依然继续做暑研,利用大三暑假+大四上的时间写出paper+拿到海外强推。 接下来,我从选课/绩点/英语考试/科研/套磁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经历。 首先,我觉得我的培养方案对于申请不友好,申任何方向的PhD(统计or计算机)都存在缺专业课的情况。当然,我的培养方案特殊,所以对于后来的同学也没太大参考价值,但是希望大家能早点关注一下自己的基础课有没有上全,这个补起来还是挺麻烦的。就我掌握的信息而言,欧洲对于专业课的要求比较严格。比如ETH要求填写所有课程的大纲;在德国的同学说学校招生的时候会着重看课程是否满足要求,要求一定要上过某些课,即使成绩不优秀也可。所以我完全没有申请欧洲的项目。 不同学校对于绩点的要求有所差别,我感觉英国/加拿大/欧洲比美国更重视绩点。复旦的给分也不是很好,所以大家绩点绝对值都不高,可以算作一个劣势。对于课程,我的建议是,到了大学应该要有分辨课程质量好坏的能力。对于某些完全学不到东西又不得不上的课,用不着花力气去刷绩点,完成任务拿到B+就OK,否则就是浪费生命。而对于你有志于发展的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即使学分不多也得认真上,多花时间是不会吃亏的。 英语考试对于我来说没有造成什么困扰,我也没有强求高分,考过线就不考了。如果大家觉得自己英语水平不错,完全可以早点把托福和GRE考了,后面可以多花时间做科研or实习。 科研主要分为国内科研和国外科研。国内科研门槛低,可以多试一些组,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只要感兴趣都可以直接发邮件问能不能进组。最近清华叉院在上海新办了期智研究院,如果对里面的导师感兴趣可以比较方便地来做科研,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这个机会。进国外组科研的方式和国外差不多,同时还可以通过国内导师推荐。各个方向出paper的难度不一样,但是即使没有paper,科研经历对于申请还是很关键的。导师希望招来的PhD candidate对于某个研究方向有一定了解、可以相对独立地做项目和写paper。 我的两次申请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套磁的积极程度了。可以说,我今年的offer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套磁。今年套磁我优先关注了新入职的AP。因为疫情影响,很多老师可能会不招生,但是新AP没有学生,肯定要招人的。再者,新入职的老师没有带过暑研学生,名气也相对没那么大,竞争者少很多。我恰好和我未来导师的一位合作者认识,因此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位和我想做的方向match,聪明又nice的新AP做我的导师。这种事情可遇而不可求,突出了connection在申请中的重要性。 说到connection,这和一个人所在的环境强烈相关。申请博士,从广泛意义上讲就是你想要进入学术圈。想要进入学术圈,那么你就得认识学术圈里的人。作为一个学生,你能够接触到的学术圈中的人无非你的导师和你的同学(包括学长学姐)。比较可惜的一点是,复旦的同学比起清北交浙读CS PhD的相对较少,在connection方面是较为弱势的。再加上复旦没有像清华姚班和交大acm班这样的小班教学,导致想要申请PhD的同学之间联系也相对较少。我在这里发文,也希望能有机会帮到复旦的学弟学妹,让这个community更加活跃一些。如果有对Security方向或Duke CS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给我留言,也许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你想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