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全程经验

转专业申请CS PhD经验

我是大数据学院的前几届学生之一,进入大数据学院的前两年是在管院度过的。2020fall因为疫情defer之后,继续申请2021fall,现在已经决定去Duke读CS PhD。 我经历了两轮申请,第一轮找了中介,第二轮DIY,也和不少申请/在读的同学聊过,最后发现申请学校这个东西大家都是在小马过河、盲人摸象,即使是中介咨询师or学长学姐这些过来人也很难给你提供完整的信息,所以申请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policy。举个例子,有个学霸学姐曾经告诉我申请博士绩点至少要3.7+,但是我绩点没有3.7也申请到了。可能对于学霸学姐来说,刷绩点很容易,她也确实因为高绩点申到了很好的学校;但是对于我来说,把时间花在刷绩点上不如去做科研。同时,她申的是数学,我申了CS,数学统计类PhD可能会更看重GPA。再举个例子,中介和我说暑研很重要,决定了申请结果;而院里的老师说,统计学的暑研很难做出什么东西,还不如把时间花在学习基础知识上。后来我发现,这两个说法其实都是对的。暑研如果只做2个月确实很难做出什么东西,对申请帮助不是很大。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很多同学大四上会依然继续做暑研,利用大三暑假+大四上的时间写出paper+拿到海外强推。 接下来,我从选课/绩点/英语考试/科研/套磁这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经历。 首先,我觉得我的培养方案对于申请不友好,申任何方向的PhD(统计or计算机)都存在缺专业课的情况。当然,我的培养方案特殊,所以对于后来的同学也没太大参考价值,但是希望大家能早点关注一下自己的基础课有没有上全,这个补起来还是挺麻烦的。就我掌握的信息而言,欧洲对于专业课的要求比较严格。比如ETH要求填写所有课程的大纲;在德国的同学说学校招生的时候会着重看课程是否满足要求,要求一定要上过某些课,即使成绩不优秀也可。所以我完全没有申请欧洲的项目。 不同学校对于绩点的要求有所差别,我感觉英国/加拿大/欧洲比美国更重视绩点。复旦的给分也不是很好,所以大家绩点绝对值都不高,可以算作一个劣势。对于课程,我的建议是,到了大学应该要有分辨课程质量好坏的能力。对于某些完全学不到东西又不得不上的课,用不着花力气去刷绩点,完成任务拿到B+就OK,否则就是浪费生命。而对于你有志于发展的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即使学分不多也得认真上,多花时间是不会吃亏的。 英语考试对于我来说没有造成什么困扰,我也没有强求高分,考过线就不考了。如果大家觉得自己英语水平不错,完全可以早点把托福和GRE考了,后面可以多花时间做科研or实习。 科研主要分为国内科研和国外科研。国内科研门槛低,可以多试一些组,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无论是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只要感兴趣都可以直接发邮件问能不能进组。最近清华叉院在上海新办了期智研究院,如果对里面的导师感兴趣可以比较方便地来做科研,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这个机会。进国外组科研的方式和国外差不多,同时还可以通过国内导师推荐。各个方向出paper的难度不一样,但是即使没有paper,科研经历对于申请还是很关键的。导师希望招来的PhD candidate对于某个研究方向有一定了解、可以相对独立地做项目和写paper。 我的两次申请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套磁的积极程度了。可以说,我今年的offer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套磁。今年套磁我优先关注了新入职的AP。因为疫情影响,很多老师可能会不招生,但是新AP没有学生,肯定要招人的。再者,新入职的老师没有带过暑研学生,名气也相对没那么大,竞争者少很多。我恰好和我未来导师的一位合作者认识,因此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位和我想做的方向match,聪明又nice的新AP做我的导师。这种事情可遇而不可求,突出了connection在申请中的重要性。 说到connection,这和一个人所在的环境强烈相关。申请博士,从广泛意义上讲就是你想要进入学术圈。想要进入学术圈,那么你就得认识学术圈里的人。作为一个学生,你能够接触到的学术圈中的人无非你的导师和你的同学(包括学长学姐)。比较可惜的一点是,复旦的同学比起清北交浙读CS PhD的相对较少,在connection方面是较为弱势的。再加上复旦没有像清华姚班和交大acm班这样的小班教学,导致想要申请PhD的同学之间联系也相对较少。我在这里发文,也希望能有机会帮到复旦的学弟学妹,让这个community更加活跃一些。如果有对Security方向或Duke CS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给我留言,也许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你想要的信息。

统计PhD申请的后日谈

先交代一下背景。我是2019年从复旦数学系毕业的本科生,之后来美国入读一个相对顶尖的统计硕士项目。今年我硕士二年级,并申请了2021秋季的统计PhD项目。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我在第二次申请过程中发现了之前很多没有关注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在来美国后从同学和老师口中得知,而在复旦时从未从中介口中或者一亩三分地等网站知晓的。我认为陆本同学多少会对美国的申请系统有所生疏,即便是了解得十分详尽的同学想必也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搜集信息。我想在这里分享一些我所知的信息,或许会对后来的同学有些帮助。当然,这也是给自己攒人品的玄学,希望我可以拿到梦校的offer。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意见,还请大家多方面了解信息。 我会在下面谈谈选校、套磁和文书。在进入具体的细节之前,我先说说这三者的时间线。统计项目的ddl往往在12月,因此选校时间最好在9月,文书的完成最好在11月,而套磁其实不太在意时间,从9开始到来年1月都可以套磁。 选校 我认为选校最重要的是方向要匹配。申请PhD的同学想必在本科期间有了一些科研经历。选校应当从自己的科研经历出发,寻找合适的项目。这些项目可能在不同的学院,需要自己做功课去发掘。例如OR专业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名称,如iems,isye等。至于统计的项目,直接谷歌statistics一般就能搜到。可以额外注意的是,在一些刁钻的项目中也有做统计的人。例如心理学专业有做causal inference的人,认知科学里可能有做deep learning的人。申请这些项目往往需要套磁,但如果进展理想,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策略。但是我认为大前提还是match,做统计科研的同学,录取希望最大的还是统计项目。 此外,选校的常规流程往往是根据网上的专业排名把学校捋一遍(例如USnews上1-30名再排除一些学校)。然而网络排名并不十分准确,尤其是在PhD的申请当中。排名前十的项目,往往比10-20的学校高出一个档次,这是事实。但20-50的学校,排名的参考价值就不是很高了,更重要的是老师的科研方向、经费、地理环境等等因素。根据某老师的说法,UMN,NCSU,Rice都是统一档次的,尽管在USnews上排名从20-40不等。所以我认为选校是耗费时间的事情,需要自己切实的浏览每个项目的信息并作出决定。最快捷的办法,是咨询自己的科研导师,退而求其次是美国读过书的亲朋好友。 套磁 尽管大家普遍的认识是,申请统计或运筹套磁作用不大,我姑且还是套磁了一些老师。我发了十多封套磁信,每个学校只套了一个老师。有些收到了回复,有些音讯全无。在收到回复的老师中,我与Columbia的一个韩国老师进行了简单的zoom交流,但只是聊了聊他的科研方向。我跟Rutgers一个中国老师在zoom上进行了长达半小时的交流,他对我的科研经历表示出了兴趣,应当算是有些积极反馈。UMN的一个外国老师回复了我的邮件,但是他的回复态度跟韩国老师类似,因此也就不了了之。基于我的经历,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可以给大家做参考: 套磁中档的学校更容易得到回复。 套磁年轻的缺学生的老师更容易得到回复。(缺学生的老师往往会在个人主页上写出) 至于套磁信如何写,我认为可以参考求职中networking的模板,言简意赅的说明自己的来意。老师都是非常繁忙的,套磁信最好是用最简练的语言,不卑不亢的说明来意,并附上自己的cv或者别的材料以便有兴趣的老师查阅。这样就足够了。 文书 我认为cv和sop(statement of purpose)都是申请中很重要的部分。当然,申请中最重要的是推荐信,但文书也不是随便糊弄糊弄就可以过去的东西。关于sop的作用我问过老师,有的老师很重视sop,但有的只看sop最后一段关于感兴趣老师的部分。但总体来说,我认为申请还是要把cv和sop修改到最好。 具体的关于如何写出针对PhD申请的cv和sop,推荐大家在网上找一些模板。cv我参考的是Princeton ORFE官网上在读博士生公开的简历,sop我参考了一些学长学姐的模板以及网上postdoc和PhD的一些research statement。根据我的理解,sop应当写自己的科研经历,而且避免任何笼统的定性的话语(例如,我对于统计感兴趣,我很勤奋,我很self-motivated诸如此类的),相反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写出来(例如,我对高维统计的xx问题感兴趣,我在读书期间完成了xxx工作)。关于如何学术范儿的写出科研经历,可以参考这篇research statement的思路http://www.math.wisc.edu/~anderson/AndResStat.pdf。当然我最终没有写成这个样子,只是借鉴了思路。 结语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内容了,之后有机会我会再补充一些面试经历。我认为对于PhD申请,功夫主要在平时。如果能找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的老师,如果有了丰富的科研经历,就更有可能申请到好的项目。但是包装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一环。不同于商业包装,在学术界有自己的一套话语体系。学习这套话语体系,并运用到自己的申请中,想必会给招生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希望大家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申请顺利。

DIY PhD申请经验(申请+面试)

DIY申请真的太累了… 摸爬滚打中间发誓好多次,要把这些经验总结下来,分享给后来人。现在来填这个坑了!个人情况:国内本科,申请美国neuroscience PhD program。我也不清楚这个方向的申请经验的局限性,大家仅供参考吧。 时间线 下面两个图分别是我自己申请过程的时间线 vs 我推荐的时间线: (orz 年份写错了不过也不重要) 个人时间线 推荐时间线 申请步骤 申请过程信息真的很多很复杂,建议尽可能记笔记,或者收藏网页。我觉得这个过程里整理了每个学校的书签收藏夹;使用了chrome高亮插件,来直接在网页上标记信息;线下通过excel表格来整理汇总信息。表格里主要包括:potential labs, application, letters status, entris in the form,gpa calculation. 看学校,program和faculty 通过NIH,US… Read More »DIY PhD申请经验(申请+面试)

运筹学申请之路

复旦数院虽然没有直接开设运筹学专业,但是每年的申请情况其实都相当不错,甚至最近几年每年都会稳定地获得MIT和Stanford的offer。申请运筹主要需要数学,不过虽然复旦一般都是数院学生在申请,但国内不少申请者也来自经济管理EECS等专业。运筹的知名度还不高,Hotpot上还没有人分享相关经验和路线,那就让我今年来开一个头吧~

计算数学的申请之路

本科四年,然后就应该是面临人生最重要的十字路口之一:保研、出国、工作,三选其一。但是这个选择题的思考应该稍微早一些,否则就会在大三下学期的暑假变成热锅上的蚂蚁。所以,无论选择什么路都应该早点做决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的申请路有点奇怪,所以就沿着时间线一点一点的把我的心路历程说清楚。 保研和出国之间的选择 我是一个来自数院的人,关于本科毕业之后的路是徘徊于出国和保研之间,保研方向或者申请方向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确定下来。但是在大三上学期的寒假之前,我都是个坚定的保研党。不仅确定了今后研究生想要做的方向,还和心仪的老师交谈了好多次,详细的询问了保研的政策,和这个老师在当年暑假能招收的博士生、硕士生名额。在我寒假回家的时候,我听到了很多人关于本科毕业后不同路径的思考,我也详细的考察了国内外的求学之路,还有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假期结束后,我也正式的确定了我的选择——出国留学。 中介选择 既然做出了决定,那我就要为出国的事情开始准备,这个时候的时间节点是大三上学期的寒假,距离申请季的开始就只剩半年的时间。对于想要出国的同学来说,这个时间已经非常紧张了。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做过出国的准备,甚至没考过一次 TOEFL, GRE 之类的考试。因此,我就在我家附近找了一家中介。从查校,备考,文书撰写,投递申请,这些工作都是中介带着我一步一步做完的。但是一路走来,我觉得对于早就想好未来,想好出国的人完全可以脱离中介的指引。 查校:这个过程就是确定自己的专业的过程。对于 PhD 而言,选一个想跟的导师;对于 Master 而言,选一个靠谱的项目。无论你选择什么专业,你都比中介更了解这个专业的走向,这个专业的优势,还有这个专业领域的大牛在什么学校。如果你跟着中介走,你最可能收到中介推荐的专业就是统计了。一旦这个查校的过程也被中介带偏了,你的求学路可能就和你一开始的构想南辕北辙。 备考:这个就是完成高校英语能力的考试,TOEFL/IELTS/GRE/GRE sub/GMAT,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项目所需要的英语考试要求不同,这个一定要提前确认,否则就是出力不讨好。 撰写文书:因为我时间很紧凑,文书的撰写都是中介来做的。我只提供了中文的模板和中文的内容。我在网络上多次看到,一份合格的 PS/SOP(Statement of Purpose) 需要的是能够凸显出个人风格和个人经历的文书;一味的抄模板只会降低招生官对你的评价。因此最好的书写思路就是真实的表达出自己对这个学校、这个项目、某位专业老师的评价和想法,还有就是要对自己的求学路做出详实的规划,让招生官看到你清晰的思路,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投递申请:这是一个非常格式化的工作,根据学校官网上的提示操作就可以了,但是一定要确认投递的是自己想申请的项目。一般就是,确认一个学校,连官网,找 Admission/Graduate Program 中的 Apply… Read More »计算数学的申请之路

交叉学科“非典型性“申请经验:计算机音乐方向

本人就读于复旦15级软件工程本科,即将前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 Computer Music 项目读博。在这个CS专业高度内卷、大量留学”转码“的时代,我的申请仿佛离CS更远了一些。我从事的科研是音乐和计算机的交叉学科:整体而言我们将这个方向称之为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在这样一个目前非常小众、并不热门的“冷圈”中从事科研会遇到很多其他领域中不曾出现的困难。本人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片文章来给后来者一些这方面的申请经验,一方面是希望能够帮到一些同样从事计算机音乐方向的复旦人,另一方面是给其他一些计算机交叉学科的人一些申请的经验,很多”冷圈“的申请都会遇到一些相似的问题。

杰尼龟的一年申请自救与背景提升

这是来自杰尼龟的申请经验分享~ 因为我做出国的决定做得比较晚,19Fall的申请我从18年2月才正式开始准备,好在前期有一些实习和科研经历,但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考英语成绩。所以主要想分享一下离申请还剩一年左右应该如何自救与提升背景。我主要从申请时间线、暑研(为什么要暑研、暑研前中后分别该做什么)、申请准备(GT、实习、科研、简历、PS以及选校)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希望大家能够从我的分享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