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给ETS送十次钱的CS PhD申请经验

申请结果

19Fall CS, System & Networking,接了Duke的Offer。详细情况见申请结果一览,查找lsh。

从大一即决定出国的我大学四年却一直笼罩在英语差的阴影当中,最后陆陆续续考了7次TOEFL,3次GRE,95分的T还是成为我申请时的痛。尽管我投入了大量时间在科研上,但是最后还是没能发出顶会full paper,拯救不了我的T。

标化成绩对PhD重不重要?

经常听到一种说法:“TG和GPA对PhD申请作用不大,pub和connection更重要“。但是从我的申请经历来看,还是要分情况的。PhD申请中,标化成绩(GPA, TOEFL, GRE)的重要性取决于你的科研成就(pub, connection, 推荐信)是否强到盖得过你的标化成绩。

那科研要多强,标化成绩才不重要呢?这就取决于方向、目标学校、目标老师、当年竞争激烈程度等等因素。因为我申的全部是System & Networking,我在这里按照个人经历给出一个大概的标准。网络和系统领域,如果能做到以下两点之一:

  • 一篇顶会full paper一作
  • 领域知名大佬强推

在非四大的top 10 PhD申请中,应该就能用科研去弥补标化成绩的缺陷(如TOEFL 90+,GPA 3.3+,GRE V140+)。至于四大,这level太高了,就触及我的知识盲区了……

然而就我旦这几年的申请来看,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做不到上述两点中的任何一点(当然申请系统和网络的人也少),所以标化成绩对于我们仍然是重要的。我自己从大一就进实验室,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最后还是没能发出顶会full paper,只能发发poster和workshop这种边角料。我认为最后我申请PhD时,对于top20的学校,我的各方面科研成就确实盖过了95的T,加上GPA和G也还行,所以拿到了Maryland,Purdue,Duke,Rice这些top20的学校。

总的来说,尽管足够好的科研确实可以无视标化成绩,然而我们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标化成绩对于大部分申请PhD的同学仍然是重要的。

TG真的考不好怎么办?

如果你和我一样,T一直徘徊于100以下,G一直上不了320。我只能说,除非你是大神,不然别指望科研能救你,TG考不好那就用时间和钱来铺路。

我一直认为能上复旦的同学英语不可能学不好,肯定是时间没花够。我这四年也一直忙于学业和科研,没怎么花时间在英语上。我也不太擅长并行做任务,常常做某件事时就从起床到睡觉都在做这个事,不想做其他的。这就导致我前4次托福(74, 83, 85, 86)几乎都是裸考(74到86的区别就是由于科研读了很多paper,阅读从19变成了28),直到大三暑假才真的开始准备,只能匆匆忙忙地考到95。所以在这里劝学弟妹们一定一定一定大三之前就狠心花时间把TG给宰了,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以下是我准备TG的过程和一些体会。

TOEFL

我大一大二断断续续用了各种方法背了托福单词,好在最后分别用百词斩和新东方单词书把托福单词都过了一遍,在后来考试中单词量没成为障碍。我的听力口语写作都不好,大四开学后临近申请,我扔掉了一切科研和课程任务。每天花四五个小时精练TPO听力;花2000块钱在豆腐托福App上买了黄金会员,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在这个App上练口语课;每几天练一篇写作,在淘宝上花钱找人批改。

为了能报到考位,我9月份就报好了3场10月和11月的考试。最后11月4号的考了95 (R30, L23, S22, W20),11月17号的考了96(R29, L25, S19, W23),申请用了95的成绩。当时考出22的口语后就没有坚持再练了,因为已经开始准备申请的其他事情了,导致后来口语又变成了19,现在觉得还是太可惜了,大家一定要吸取我的教训,坚持练到最后。

GRE

我是大三下学期才开始准备G的。填空题部分我用“拓词”App断断续续背了一半的3000词,发现时间快来不及了,就开始刷考满分1000题,感觉从题目中学单词比枯燥地背单词容易记得住。截止八月底,1000题我大概写了四五百题的样子,就在美国暑研的学校附近考了第三场GRE,运气极好地上了320,然后就果断弃疗GRE去攻克TOEFL了。

阅读部分我就基本没练过了,GRE阅读真的太难了,我TOEFL阅读后来都可以提前3分钟左右完成并且稳定29以上,但是看到GRE阅读也是束手无策。由于刷填空题就已经消耗了我大量时间,并且还在一边暑研,我阅读部分更多地从考试策略来攻克。

我当时的目标是Verbal只要150,由于GRE的第二个section是根据你第一个section的表现来设置难度的,只要保证第二个section进入medium模式,150就概率很大了。想要第二个section进入medium模式,就只要第一个section答对大约一半的题目。于是我在考了两次GRE后,就决定把重点放在提高填空题正确率上,所以没怎么练阅读。Verbal考试时间太紧了,于是我决定考试时直接放弃长阅读,把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提高短、中阅读题的正确率。这套策略最后效果好像也还行,我第一个section对了3道填空和4道阅读,第二个section进入medium模式,对了5道填空和5道阅读,终于把我的Verbal带上了150。

GRE数学对中国学生太简单了,然而我第一次却只考了166,我也想不懂哪里错了……后来我花了点时间刷完了100多道猴哥难题,终于发现了GRE数学里的各种坑点,后来两次都是170。根据亲身经历,数学错一道题还是可以170的。写作部分第三次考试前我练了6篇,淘宝上找的批改,但是好像没什么用,三次考试都是只拿了3分,所以就没什么经验了。

总的来说,我觉得G上320比T上100简单一点,因为不考察口语和听力,所以如果TOEFL一直考不过的同学可以先转战GRE,一旦先搞定一个之后真的会大大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并且可以心无旁骛地准备另一个。

成绩寄送

TOEFL成绩从你在TOEFL网站上要求送出到学校收到一般需要10个工作日;GRE成绩有些学校可以电子寄送,第二天就收到了,但是大部分学校也是要10个工作日。

由于担心来不及,我当时一直在问TG成绩最晚什么时候需要寄送出去。后来发现,其实这个不是很重要,申请ddl过后一两周之内TG成绩再寄到学校问题也不大,学校一般会用你在申请系统里自己填的成绩先进行审核。但是如果不放心想在12月15的ddl前寄到,最后一次T或G在11月15左右考,11月底或12月初出分,还是来得及的。

关于科研

截止申请时,我的详细科研成果是

  • 一篇一作UbiComp 2017 poster(顶会),一篇一作UbiComp 2018 workshop(顶会),一篇三作WWW Journal(CCF B),一篇四作UbiComp 2018 workshop,一篇三作WWW 2019(顶会)在审。
  • 两段暑研经历,PKU(大二)和VT(大三),两个老师都挺强的。VT的老师是rising star,给了我强推,在他那边的工作投了WWW 2019。PKU的暑研就比较遗憾,具体原因后面会说。
  • 复旦实验室老板的强推和connection。

科研真的是一个很不确定的过程,想要有好成果除了时间投入之外还要一些运气。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比如进实验室、暑研、交流时联系交流学校的老师。扎实的一段科研经历就算没能出paper,也能拿到一封不错的推荐信,大大提高申请的成功率。

进实验室最合适的时机我觉得是大二寒假。我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太早进了实验室,大一暑假就加入了,当时还不知道自己想做的方向是什么,又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导致GPA和英语成绩都受到了影响,并且出现了一段迷茫期,看不到自己干的活的意义。如果稍晚一点进实验室,也许可以有清晰的想法,并且在进实验室之前可以搞好GPA并学好英语。

以下我从方向、暑研、会议三个方面谈谈科研。

方向

科研最重要的就是方向了,找到一个自己热爱的方向并坚持下去才能做出漂亮的工作。我自己就在方向上走过不少弯路,好在最后找到了一个让自己心安的方向——Networking。

从高中直到现在其实我最想做的还是理论计算机科学(TCS),但是当时没能进清华,来我旦后就觉得没有做TCS的机会了(最近听说陈翌佳老师做的很好?),所以就稀里糊涂地进了网络实验室。由于这几年data mining和maching learning大火,纯网络已经是夕阳产业,实验室做的最多是社交网络分析和测量。稀里糊涂地做了一段时间社交网络,就发现这东西跟我的philosophy很不符合,我觉得我做的工作不是在研究计算机科学,而是在利用计算机研究社会科学。而且我很讨厌ML相关的东西,因为他们缺乏可解释性,而且实验往往不可复现。同时我觉得很多工作都是在水paper,所以就进入了一段迷茫期,又没有勇气换方向。

后来我发现自己对系统网络还是挺有兴趣的,而且实验室也有这个条件,于是我从在PKU暑研开始就争取一切系统方面的网络科研机会。但是由于纯网络比较难发paper,而且我做的时间不长,最后申请时,我的两篇一作和一篇期刊都是社交网络方面的,跟系统相关的一篇还只是四作,最得意的工作是在VT做的IoT安全也还在审。

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在申请时很难将自己的经历和要申请的方向连接起来,pub上也没有太大优势。更关键的是导致我对系统网络领域的科研的理解不够深入,对具体要做的小方向更没有想法,不了解领域大佬们的工作。好在最后我三封推荐信的老师都是领域高度相关,面试的时候扯一扯IoT的工作,老师们似乎也觉得我的背景已经属于比较相关了。

申请的时候我还给自己埋了个彩蛋。有机会的话我还是想做TCS,但是明显我申请不到TCS的PhD,于是我考虑了跟理论接近一点的密码学。我在申请NYU Courant时,POI里写上了一位做密码学的老师,没想到给了我个面试机会,当时感觉特别激动。虽然面试也面的不咋地,但是他自己说还是帮我向committee推荐了,不过最后还是被waiting list到4.17然后拒了……

Takeaway就是能一开始就选定一个热爱的方向最好,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还是建议大家争取一切机会调整或者更换方向,暑研就是最好的机会

暑研

海外暑研对PhD申请准备中最关键的一步。找不到海外暑研时,国内清北和香港也可以考虑。

找暑研的方法主要有自己套瓷、学校项目、本校老板推荐。我的两段暑研都是靠实验室老板的connection。大二的时候啥也不懂,老板推荐去PKU就去了。大三的时候由于英语差,对自己套瓷有恐惧感,又抱紧老板大腿,把我推荐给VT的老师。好在结果都不错,VT虽然学校一般般,但是却没想到这老师是个rising star,最近跳槽去UIUC了,而且人又nice,跟我很match,给了我强推。

PKU就比较遗憾了,由于当时才大二,也比较菜,加入项目时其他人已经做了很久了,我只能做一些dirty work。每周的周报也只能水一水,两个月下来没有实质性贡献。最后这个项目发了顶会mobicom,但是也没有我的名字。尽管最后老师也很nice给了推荐信,但是其实老师也很难在推荐信里有实质性内容。现在想来主要是自己当时主动性不够,如果能够更积极地参与,不要闹情绪,应该结果会好很多。

由于暑研的第一目的是拿到推荐信,所以尽量跟导师保持每周一次的meeting和周报,这样即使没发出paper,老师写推荐信时看一下周报也写的比较有内容、有份量。海外暑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于英语不好的同学可以抓紧机会锻炼一下英语啦!

即使觉得自己在暑研时表现不佳,也不要不好意思跟老师要推荐信,完全可以问一下老师的意思,很多时候只是自己戏多了23333。我当时本来不敢跟PKU的老师要推荐信,后来在UbiComp上见到他,他主动提出要给我写推荐信,真的特别感动。

会议

发了paper出国开会是最好的套瓷机会,一定要抓住机会跟感兴趣的老师套瓷。我本科期间利用拔尖班经费出去开了三次会,大二、大三、大四各一次。

大二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英语也差,出去后不敢跟别人交流,直接浪费了一次机会。大三的时候有意识地逼自己跟别人交流,但是还是主要跟PhD交流。到了大四,知道是申请前最重要的一次了,于是疯狂地套老师。开会前先查一查发了paper的老师,挑出自己感兴趣的。一般来说老师都会去听自己组里paper的pre,所以可以在那个时间点等待老师出现,然后pre结束就冲上去一顿套。我当时都会提前看一下paper,找个问题,跟老师聊的时候就从问这个问题起头,问完后就一波自我介绍一番,表达自己即将要申请PhD希望加入他的组之类的。老师一般都会表示欢迎申请,如果对你很感兴趣就可以继续往下聊,甚至可以直接把简历递上去。

由于我参加的是UbiComp,做系统网络的老师几乎没有,所以虽然套了十几个老师,最后申请的时候基本都没用上……

总的来说就是抓住一切开会的机会,练好英语,不要害怕,多跟老师交流。如果有在会上做pre的机会就更好了,可以提前联系你那个session的chair让他在你上台前介绍你即将申请PhD,pre的开头也可以再介绍自己一番。计算机拔尖班的每个同学每年可以有1万5的经费用于出国开会,好好利用这笔钱啊。

写在最后

开始写之前还担心不知道写什么,下笔后却感觉有一大堆话要说。细想之后觉得英语和科研是我感触最深的两点,所以就只谈了这两方面的内容,毕竟宜精不宜多。感谢FDU-Hotpot给我这个机会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能帮到后来的人最好不过,其他一些碎碎念可以见我的知乎

Tags:

4 thoughts on “给ETS送十次钱的CS PhD申请经验”

  1. 看了感觉非常同意,我想再为研究方向为AI的同学们补充一些:

    很同意研究经历与申请方向不符会对申请带来很多纠结之处。在AI方向更是如此,因为申请人数多(我做NLP+DM的老板申请季收到200封套瓷信,回复了top的几封),教授有充分的选择空间挑选经历match的学生。

    所以我在 https://fdu-hotpot.top/?p=233 提到research area与techniques的重要性。对我而言两篇工作都是dialogue system方向, 但是dialogue system这种非常偏application的方向在学术界做的老师可能并不多。 在我的印象里,做dialogue system的组只有Stanford这种申也申不上,要么就是申上了也不想去的学校在做= =。而且,本科生做dialogue system可能很难做的”上档次” (当然如果像x交某本科生一样发SeqGAN这种一年百引用的文章,那research area也不是问题,因为教授一定会注意到你)

    因此我对看到这里的已有一些研究经验的同学们总结一点建(jiao)议(xun)。
    1. 尽快根据你的研究经历寻找一些教授。列一个清单:哪些教授方向比较match? 如果这时候没有找你令你感觉合适的教授,那么,如果你不进步大概率半年后也不会有的= =。
    2. 尝试稍微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至少要通过多读ACL这种会议的论文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样你能选择的老师与学校的范围都会增加,而且能使你在面试/套瓷时与教授相谈甚欢。当然这个意思不是说要NLP转CV。

    我的第二篇文章涉及semi-supervised learning与knowledge extraction。因此,尽管我的工作的研究领域都是dialogue system,但是还是找到一些点与教授愉快交流。如果我只有dialogue system的经历,估计我就只能拿着站长寄来的金坷垃回家种田了。

    不过都到这个程度上了,估计申请PhD的同学都有了自己的research philosophy。上面的内容只是对我本人经验的总结,大家酌情参考~

  2. 感谢,真的是很真诚的一篇文章。英语和科研方面都介绍得很详细,也尽可能的帮助大家“排雷”。英语准备的确磨人,一直考不出来的时候,不仅焦虑,还可能自我怀疑。希望大家可以尽早准备呀~

  3. 超赞!以及实名(?)羡慕拔尖班的一万五经费,我很想去AAAI,但学院没经费,要自己掏1W+只好作罢,T﹏T

Leave a Reply